【环球热闻】米家自动化抄作业之:九 厨房自动灯光,冰箱调温
这次最简单的设备布局方式,一个独立的米家温度,一个普通的厨房LED,门外一个小米屏显开关,一个绿米人体感应器T1(青萍更好,能用青萍就不要用AQARA了,续航跟不上)。
(相关资料图)
冰箱温度控制:
温度计作用很简单,厨房室温突破34°时控制法式冰箱冷藏冷冻室强制调到某个温度,而温度低于35°又会自动回到自适应模式(广州的夏天加上厨房煮东西就有这么高温)。在米家自动化极客版里可以做出这种本地自动化。
注意以下,在米家APP里无法做到本地只能云端执行;只能通过创造小爱指令去做。具体原理可以点击参考往期这篇文章。
图里我没有画出在冰箱顶部朝向灶具装了个小爱闹钟,用来煲汤时做一下定时提醒或强制调一下冰箱温度,又或者煮饭时操控家里其他区域的电器,由于小爱闹钟屏幕仅仅是单色时间LED屏所以不用担心放在厨房会坏的问题,经常进厨房的话都会知道厨房有时间看是很重要的。冰箱和灶台的空白处放了一个米家电饭煲和一个米家电磁炉。
这里我特意提一下有些盆友会问品牌客服“冰箱旁能不能放电饭煲”,这问题很经典,首先得说米家生态链冰箱没有一个背面散热的,都是两侧冷凝器散热的,按电饭煲发热冰箱侧发热的逻辑他们无法挨着放;但只说“能不能”不说一个“量”是懒得解释的做法,多数品牌客服自己根本没有使用经验只是按标准答案给快捷回复,所以嘛这种问题问了是白问。
如图是可以的,电饭煲只要是IH饭煲并和冰箱散热侧有至少50毫米位置就可以了。IH饭煲发热量并不大,而冰箱侧是冷凝器也散热也没错,不过冰箱不总是在制冷,箱体内温度只要达到目标值压缩机就会怠速运行,所以发热也不大,特别是变频冰箱,对于新添置电器的盆友来说能买变频就买变频吧。
第二个经典问题,客服会告诉你“冰箱两边留100-150毫米”...我想骂街,估计你也想;设计这段回复的人当网友都是马云?知道一线城市地价多少钱一平吗??家里厨房都是三四十平吗??
其实冰箱左右两侧保留至少28-30毫米就够了,有条件的话左右留40-50毫米就行,散热就是热交换过程,只是把箱体内的热量转移到两侧冷凝器被自然风吹走罢了,散热位置多固然好,但它不会四五十度,只为微微发热所以也没必要死板地“150毫米”。冰箱的背面有个20毫米也OK了,主要是给冰箱底部的冷凝水盘带压缩机的热量蒸发用的。
而宽度实在不足也不怕,如图可见冰箱和电饭煲这一侧有半高低矮的柜子并排而立,这么一点点遮挡完全不影响散热。
第三个经典问题“冰箱顶部能不能放东西”,多数客服和你说“不行”你问“为何不行”保证回答不出。背散热时代冰箱顶部放东西固然影响唯一散热面散热了;另外有些冰箱变压器是会装在顶部的,如你确定机体顶部没有变压器那么是可以放东西的,不要太重就行。
灯光控制:
请注意绿米传感器的粘贴位置,须根据进厨房的动线贴,而且贴好后要通过数月的微调位置,大体是对准灶台。
平面图可以看到传感器到厨房窗的距离大概2500毫米,而传感器的感应距离是7米不到,所以距离是毫无问题。而探测范围是170°(有些品牌会不同),探测范围也毫无压力;传感器设计是倾斜朝下辐射的,所以尽量贴在高位3米内都没问题。根据进厨房的动线触发开灯毫无问题,这里我推荐传感器对准灶台,因为煮饭时传感器探测到灶那边的烟雾,或者晃动的火苗一样当有人存在而不关灯,这是实际长期应用得出的结论。
新装修的盆友如果可以用青萍就用青萍吧,小米和绿米都不建议用,对于中枢网关做自动化来说经常要主动查询传感器状态这就耗电较大,只有青萍两个CR2450电池能跟上。
当然啦用人在感应器就最好不过了,迟点我也会进一步升级成人在感应器的,毕竟会出现很罕见的误判关灯。如果实在没有长供电插口,建议在切菜的“动区”再添加一个传感器,避免你背对门口切菜或者洗东西时灯被关掉。如果两个传感器的话,那么传感器完全可以设为同时2分钟无人移动关灯。
对于单传感器,特注意关灯自动化这条,关灯条件是2分钟无人移动,还要连线到“维持了2分钟”卡片,即4分钟才关灯;为何这么奇怪?因为E1他给的选项只有2,5,10...经过长期测试,只有4分钟是刚刚好,5分钟又太长,所以才这样做。
米家微波炉和破壁机提醒:
这个就不说了很简单,能被中枢调度的设备连线到提示音箱即可。
净水器提醒:
这个是做出来好玩的,看看你用不用得着,连线原理一样,按照原理还可以做出滤芯寿命提醒。迟点我会做一个。
连线第一行是提醒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11点开始,连线到净水器“查询当前状态”卡片,直饮水的中国标准是50TDS,瓶装矿泉水要求30TDS(美国好像也是30)那么我们就设置小于30提醒吧;当满足数值就连接“执行操作”卡片小爱音箱进行播报。
第二行同样做法,是水质介于30-50之间提醒用的。如果你所在地区的水质很硬,那么结合下面的循环播报法,提醒就很有用了。
上面的是播报一次的连法,如果你希望它间隔循环播报可以点击参考这篇文章的循环播报法原理。
标签: